水土保持新聞

《邢台市建設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十四五”規劃》印發

發布時間︰2022-02-15 11:35:46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邢台市譜寫美麗邢台建設新篇章、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新進步的五年。為支持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結合“十四五”時期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制定本規劃。規劃期至2025年。

正文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也是邢台市譜寫美麗邢台建設新篇章、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新進步的五年。為支持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結合“十四五”時期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制定本規劃。規劃期至2025年。

  一、基礎與形勢

  (一)進展與成效。

  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圓滿完成。“十三五”期間,我市環境質量總體有較大提升,2020年空氣質量綜合指數5.65,較2015年下降39.8%;水環境質量穩中趨好,我市8個地表水國省考核斷面均值全部達到或優于Ⅴ類水質標準,達到或好于省考核目標;21個縣級及以上集中式地下水型飲用水源地水質達到地下水Ⅲ類標準,朱莊水庫地表水型備用水源地水質達到地表水II類標準,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土壤環境穩中向好,重點區域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控制,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100%。

  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超額完成。“十三五”期間,我市通過調整能源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用地結構、調整運輸結構,全方位推進污染物減排。以壓減煤炭消耗和過剩產能為手段,累計削減煤炭消耗570萬噸,完成煉鐵、煉鋼、焦炭、玻璃產能壓減任務;重點行業基本完成深度整治任務,污染物實現超低排放;43家污水處理廠完成提標改造,城市污水處理率99.75%,16個縣城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90%以上。我市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別比2015年削減47.2%、37.7%、24.7%、26.0%,超額完成了“十三五”總量減排目標任務。

  生態功能持續提高。“十三五”期間,我市完成了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生態保護紅線面積共計1201.8平方公里。區域生態破壞得到了有效遏制,大力開展造林綠化活動,每年完成營造林面積突破50萬畝,年均增加森林覆蓋率1個百分點以上。積極開展廊道綠化工作,新造林30.63萬畝,基本完成了境內縣級以上道路林帶建設任務。探索山區造林創新模式,栽植3萬多畝生態林。截至2020年底,全市森林面積638萬畝、森林蓄積量910萬立方米、濕地保有量2.34萬公頃。

  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深入推進。積極推進清潔能源替代工程,擴大農村“煤改電”“煤改氣”工程實施範圍,推動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項目發展。強化機動車污染防治,提高企業鐵路運輸比例。全面實施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實行用水總量控制、水資源論證及取水許可,鼓勵企業調減高耗水產業,推進工業企業直供水改革,加大城鎮自備井和農業灌溉機井關停力度,有效減少了地下水的開采。實施白馬河、牛尾河、順水河治理工程,完成了牛尾河襄都區段、任澤區段和順水河南和區段清淤、築堤、護岸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30平方公里,治理區草木覆蓋率達80%以上,防洪攔沙率達70%以上。完成土壤狀況詳查工作,將擬收儲、已收儲的工業企業地塊和用途擬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地塊及時錄入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信息系統。完成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工作。完成涉重金屬企業和農用地周邊企業涉重金屬環境問題排查。

  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我市加快完善生態保護機制,生態環境領域改革向縱深發展,“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制度進一步確立,排污權交易等環境經濟政策進一步落實,為助推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我市不斷強化環境執法隊伍、執法裝備能力建設,加大執法隊伍人員素質培訓力度;加強部門聯合執法,開展“利劍斬污”專項行動。完成大氣監測網絡體系建設,基本形成了覆蓋市、縣、鄉和主要工業源的大氣監測網絡。

  (二)新形勢新要求。

  “十四五”期間,面對開啟新時代全面建設現代化經濟強市、美麗邢台新征程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我市作為京津冀南部區域生態環境支撐區,在環境質量保障、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環境風險防範化解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等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

  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是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確定了河北省“三區一基地”功能定位,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是其中一個重要定位。建設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是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順利實施的重要保障措施,也是我市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修復,全面推動經濟發展綠色轉型,構築良好生態屏障的關鍵時機。

  碳達峰碳中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變革,我國已全面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這是我市推動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結構調整千載難逢的契機。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對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充分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大運河邢台段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推進將帶動我市東部區域發展,對改善沿岸地區生態環境,提升環境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科技創新為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改革釋放了技術紅利。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儲能技術、5G網絡、遙感監測等新技術新業態的研發應用,直接和間接通過技術革新促進綠色發展與污染減排,有效提高環境監管能力,成為推進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創新源動力。

  未來發展中,邢台市必須緊緊圍繞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功能定位,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廣度,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厚植高質量趕超發展綠色底色,推動邢台綠色崛起。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指示批示,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著力構建區域生態安全屏障,建立健全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全面推動資源能源節約和高效利用,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將邢台市打造成為高水平的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為推動區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貢獻力量。

  (二)基本原則。

  高點定位,著眼全局。從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全局系統謀劃,加強頂層設計,發揮我市生態環境優勢,築牢生態環境安全屏障,服務和保障京津冀協同發展、協調發展、共同發展,支撐和引領區域在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中作出更大貢獻。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打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雙向轉化通道,實現良性循環和“兩山”兼顧,加快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進程,促進區域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分區施策,系統治理。堅持全域覆蓋、分區施策,更加突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以解決區域性、復合性和累積性環境問題為導向,更加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力改善區域環境質量。

  聯防聯治,共建共享。堅持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推動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機制創新,破解區域間合作制約瓶頸和難題,加快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深化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推進形成合作共贏、合作共擔、合作共治良好格局。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區域生態安全格局進一步優化,協同推進綠色低碳轉型的高質量發展模式加速形成,區域共享、優勢互補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更加優化,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制約區域聯防聯控聯建的突出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資源配置更加科學、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與推進京津冀生態環境共享共治的體制機制深度融合,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我市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實現新進步。

  “十四五”期間,共設置主要指標13項,其中約束性指標9項,預期性指標4項,涵蓋綠色發展、生態建設、環境質量三個方面。

  三、加速構建區域綠色協調發展格局

  堅持以綠色發展為引領,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不斷優化國土空間開發生態格局,落實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進重點行業和重要領域綠色化改造,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一)強化國土空間開發生態環境支撐。

  推動區域綠色協調發展。以“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為目標,合理安排生態、農業、城鎮三大空間,提升空間治理現代化水平,塑造“3分綠6分田1分城”的空間格局。優化建設西部太行山生態涵養區,提高生態資源數量和質量,充分發揮山區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要生態服務功能;加強中部大陸澤生態涵養區恢復建設,維護區域安全,重塑特色農業景觀風貌;優化農業生產格局和特色農產品布局,構建“一環、四帶、三板塊、多園”現代農業格局;打造以開發區為主體,布局合理、集約高效的產業空間,提高國土開發質量和效率。

  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以河北省主體功能區劃為基礎,全市主體功能區分為重點生態功能區、農產品主產區和城市化發展區。細化為生態保護區、生態控制區、農田保護區、城鎮發展區和鄉村發展區五大分區。明確環境功能目標,提出環境準入要求,確立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建立用途統籌協調空間管控制度,統籌全市開發保護布局。

  完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推動“三線一單”精準落地,確立以鄉鎮為單位的環境管控單元,確定管控單元邊界。統籌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分區管控要求,實現差別化環境管理,約束管控單元內環境行為,保障區域環境功能實現。到2025年,確保我市生態保護紅線生態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

  (二)構建多元融合綠色低碳產業體系。

  推進工業綠色升級。鞏固去產能成果,嚴格執行國家產能置換政策,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以鋼鐵、化工、建材等行業為重點,大力實施工業節能低碳改造,加快推動制造業綠色發展。

  強化工業園區升級改造。著力改變散小弱差、污染嚴重的傳統產業發展模式,將高污染、低端制造業通過“騰籠換鳥”清退出中心城區,以創新創意園區和邢台經濟開發區為載體支撐,促進傳統制造業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高端化轉型、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型。

  嚴把項目環境準入關口。鼓勵各縣(市、區)和產業園區根據主導產業和縣域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方向招商選資。嚴格“兩高”項目環評審批,現代煤化工項目應納入國家產業規劃,新建、擴建焦化、化工、平板玻璃項目應嚴格落實產能置換相關要求,並布設在依法合規設立並經規劃環評的產業園區。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兩高”項目,要提出有效區域削減方案,主要污染物實行區域倍量削減。

  (三)推動區域能源清潔高效協同發展。

  嚴格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壓減重點用煤行業煤炭消費,推進煤電升級改造,有序減少發電小時數和耗煤量。原則上不再新建、擴建以煤炭為燃料的工業項目,確因產業發展和民生需要新增燃煤項目的,按照《河北省用煤投資項目煤炭替代管理辦法》實施煤炭減量替代,並且排污強度、能效和碳排放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嚴格高污染燃料禁燃區管理。禁燃區內禁止使用原(散)煤、煤矸石、粉煤、煤泥、燃料油(煤焦油、重油和渣油等)、不符合標準的潔淨煤以及其他國家規定的高污染燃料;禁止新建、擴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設施(集中供熱項目、熱電聯產項目除外)。推進煤炭清潔利用,全市禁止生產、銷售劣質煤,嚴厲打擊散煤非法經營行為。

  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重。加強城鄉電網建設,提高供電安全性和可靠性。多渠道拓展氣源,提高天然氣應用比例。推廣農村沼氣、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生物質氣等新型能源。調整供熱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供熱佔比。鼓勵分布式光伏取暖,堅持因地制宜,合理確定改造技術路線,宜電則電、宜氣則氣、宜煤則煤、宜熱則熱。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10%以上,完成省下達削減煤炭消費目標任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強重點能耗行業節能改造,積極推進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築等建築節能。

  調整供熱結構。開發供熱新技術,大力推廣地熱、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供熱方式,形成以大型熱電廠為主,多種清潔能源形式為輔,集中供熱與分散供熱相結合的城鄉供熱格局。推動熱電聯產項目建設,將工業企業納入熱電聯產集中供熱範圍,確難實現的工業園區實行“以大代小”“一園一爐”,在集中供熱和燃氣管網未覆蓋的產業集聚區,進一步推進電網升級改造,積極推進電鍋爐供熱。

  (四)助力打造綠色交通運輸體系。

  加快物流運輸結構調整。推進大型工礦企業和物流園區鐵路專線建設。建設城市綠色物流體系,支持利用城市現有鐵路貨場、物流貨場轉型升級為城市配送中心,全面推廣新能源物流配送車以及新能源物流園區作業車輛等。到2025年,城市建成區域內物流配送全部采用新能源或國六以上汽車。火電、鋼鐵、煤炭、焦化等行業大宗貨物通過鐵路、新能源等清潔方式運輸比例達到70%以上;建材(含砂石骨料)清潔方式運輸比例達到50%以上。

  完善公共交通系統。持續加快步行/自行車綠道、自行車高速路等慢行交通系統建設,加強慢行交通道路指引。推進公共服務領域車輛新能源化,鼓勵使用新能源渣土車。

  (五)推進資源全面節約高效利用。

  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行用水總量和強度“雙控”。持續完善地表水、地下水、外調水、非傳統水源相結合的供水工程體系。合理安排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用水,保證生態用水。增強水資源保障能力,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依托南水北調水和引黃水,合理利用當地水和再生水,保障區域用水需求。調整用水結構,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強力推進工業和生活節水,逐步建立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產業結構,加強循環用水,提高工業用水的重復利用率,推廣應用節水措施。

  治理地下水超采。統籌考慮地表水、地下水、外調水和其他水源的利用,加強替代水源工程建設,減少地下水開采量。以深層地下水超采區為重點,持續落實“節、引、調、補、蓄、管”等綜合措施,通過地表水節水灌溉、地下水高效節水灌溉、農村生活水源置換、林業節水等工程,逐步實現采補平衡。進一步加強地下水保護和涵養,有條件的淺層地下水漏斗區探索實施地下水回灌補源,提高地下水調蓄能力。逐步實現全市地下水開采動態平衡,使全市地下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多渠道增加水源補給,用足用好南水北調水和朱莊水庫等水庫水,保障正常供水目標後,沿七里河、大沙河、??河等進行生態補水,提高地下水水位。

  強化土地資源節約利用。嚴格保護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通過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補充耕地,擴大補充耕地途徑;將水土光熱條件好、地形坡度小、耕作便利度高的未利用地作為耕地後備資源。同時,采用即可恢復和工程恢復方式補充耕地。按照補改結合原則,嚴格落實“佔一補一、佔優補優”要求,優先要求各縣(市、區)域內耕地佔補平衡,自身無法實現的,以易地補充耕地方式落實。

  加快構建固體廢物循環利用體系。逐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穩步推進固體廢物集中處理和分級循環利用,實行分類利用、源頭就地利用、末端綜合利用等多種利用方式資源化處置。提高再生利用技術水平,加大對固體廢物再生利用的政策扶持力度,形成各種經濟成分投資參與、資源市場配置合理的固體廢物利用體系。

  大力推進工礦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減少固體廢物產生量。依托產業結構和工業布局調整,減少傳統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完善固體廢物回收利用系統,提高固體廢物利用技術與水平。積極推進各類工業園區循環經濟建設,提高工業企業內部再利用固體廢物水平,降低工業固體廢物處理處置量。積極推進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以尾礦(伴生礦)、煤矸石、粉煤灰、工業廢棄料及其他類大宗固體廢物為重點,拓展資源化利用途徑。推進固體廢物消納場建設。

  四、共建共享京津冀生態安全屏障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優化生態安全格局,強化科學合理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推進生態保護與修復,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維護區域生態安全。

  (一)構建生態安全格局。

  築牢“雙區”生態安全屏障。太行山生態涵養區。加快優化建設太行山麓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加強太行山山體生態保育與治理,加強山前丘陵區域生態建設與修復,提高生態資源數量和質量,嚴格控制區內開發規模和強度,充分發揮山區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要生態服務功能。大陸澤生態涵養區。恢復大陸澤濕地環境,加強水面修復、蓄水增容,建設防洪保護區、安全區,提升防洪排澇能力,維護區域安全。

  完善多廊道生態網絡。依托山前平原藍綠生態資源,完善近郊楔形綠地和城市開放空間,構建以生態觀光園、休閑農業園、城市公園和濱河沿路生態帶為主體的環城公園體系,打通城市通風走廊,改善城市密集區風熱環境,緩解中心城區熱島效應,初步形成有利于大氣污染物擴散的城市空間格局,提升大氣自淨能力。在水生態環境保護中突出邢台市地域和流域特色,發揮優勢,主動作為,重點打造“牛尾河—順水河—北澧河—滏陽河”河流生態廊道和“老漳河—滏東排河”清水走廊。

  (二)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

  優化調整自然保護地,建設以自然保護區為基礎,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等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加大對三峰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和鵲山湖國家濕地公園、大陸澤國家濕地公園、南宮湖省級濕地公園、內丘臥龍湖省級濕地公園和前南峪國家森林自然公園、內丘杏峪省級森林自然公園、清河快活林省級森林自然公園、峽溝省級森林公園、邢台省級森林自然公園、老爺山省級森林自然公園的生態保護力度。加強對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棲息地保護。構建促進物種遷徙、基因交流的生態廊道和適宜生存的生態環境。持續推進自然保護地、城市綠地等保護空間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到2025年,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歸並、優化,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地方性法規、管理和監督制度,提升自然生態空間承載力,初步建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到2025年,建成除風景名勝區之外的自然保護地13個。

  (三)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育修復。

  持續科學開展國土綠化行動。繼續深入實施太行山綠化等國家和省林業重點工程。堅持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堅持喬灌草結合、封飛造並舉,科學恢復林草植被。采取封山育林、植樹種草等措施,對位于自然保護區、景觀區、居民集中生活區的周邊和重要交通干線、河流湖泊等可直觀可視範圍內的山體實施復綠。到2025年,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6.5%。

  開展礦山修復推進尾礦庫復綠。嚴格控制太行山生態涵養區、國家公益林等重點林區、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固體礦產資源開發。建立礦產開發綜合評估論證制度,禁止開發未通過論證的礦產地。促進礦山企業綠色發展,編制綠色礦山建設規劃,到2025年,全市處于生產狀態的大中型固體礦山達到綠色標準。深入推進礦山環境綜合治理,推進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土地復墾、水土保持等綜合治理工作,落實各級政府礦山環境和綜合治理責任。

  加快濕地生態恢復。加強濕地保護區和濕地公園建設,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應急預警系統,開展生態補水、植被恢復、鳥類棲息地恢復和“擴濕增綠”等工程,持續擴大濕地面積。加強重要濕地和自然濕地保護與修復,恢復濕地植被和生態功能,提高水源涵養、水土保持功能。以保護典型濕地生態系統、鳥類及其棲息地為目標,嚴禁無序佔用、開發濕地,避免濕地開墾、放牧、農業經營等活動對濕地的影響。加強大陸澤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恢復大陸澤及相關河段(牛尾河、七里河—順水河、沙河—南澧河、沙?澈印 衾鶯印 卞 河漫灘自然濕地功能,修復和重建動植物棲息地,重現大陸澤自然濕地風貌。加大鵲山湖國家濕地公園保護力度,推進臥龍湖省級濕地公園建設。濕地和上游河流周邊村莊加強生態保護,嚴禁挖砂、采砂,保護河道和岸坡,減少人為破壞。加強濕地周圍野生動植物保護,禁止隨意捕獲野生生物。到2025年,全市濕地保有量達到35.1萬畝。

  (四)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

  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開展。落實我市《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方案》,細化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政策措施,確保重要生態系統、生物物種和生物遺傳資源得到全面保護。

  初步形成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機制。推進全市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建立生物多樣性評估、監測體系。積極申請國家項目資金,開展三峰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物種多樣性本底調查等工作。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借助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台,提升生物多樣性監測能力。嚴控外來水生物種入侵,維護重要濕地水生態系統完整性、自然性、原真性。開展大型工程建設、資源開發利用、外來物種入侵、生物技術應用、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自然災害等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評價,明確評價方式、內容、程序,提出應對策略。結合全市生態狀況調查評估,每5年發布1次生物多樣性綜合評估報告。到2025年,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數保護率達到80%,陸地生態系統類型有效保護率達到國家要求。

  (五)強化森林草原防火建設。

  構建森林防火體系。加強各類防火設施建設,提高預防和撲救森林火災的綜合能力,逐步形成完善的森林防火預防、撲救、保障三大體系,建立森林防火長效機制,全面提升森林防火工作水平。對國有林場、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敏感區域,以生物阻隔帶為主建設林火阻隔系統。加強森林防火水源地建設,充分利用地區河流、湖泊、水庫、小溪、沼澤、池塘等水源的分布情況,構建天然與人工修建相結合的森林防火水源地。

  提高森林草原防火管理能力。加強衛星圖像資源和信息共享,建設集衛星遙感、高山望、視頻監控、飛機巡航和地面巡護的立體林火預警監測系統,構建集綜合通信系統、綜合管控系統、綜合指揮系統、綜合保障系統為一體的森林防火信息化體系,森林草原火災管理實現數字化、動態化、實時化、智能化,提升森林火險預警、火情實時監測能力。

  (六)深化生態文明示範創建。

  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強化示範創建引領帶動作用,切實做好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工作,培養一批生態基礎好、具有地域特色、實效突出的典型縣(市、區),探索“兩山”轉化的制度實踐和行動實踐。

  五、系統提升區域生態環境品質

  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全面提升大氣、水和土壤環境質量,嚴控生態環境風險,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一)全力改善環境空氣質量。

  1.強化城市大氣污染防控。

  編制完善我市環境空氣質量限期達標規劃,確定環境空氣質量達標期限,明確達標路線圖及重點任務。重點解決工業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化石燃料、交通運輸結構偏公路等結構性污染問題,嚴格落實秋冬季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大幅削減污染物排放。

  2.實施工業污染深度治理。

  積極推進重污染企業退城搬遷,切實強化結構減排,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排放產業。推進燃煤電廠、鋼鐵、焦化、化工、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磚瓦、鑄造等工業行業深度治理和超低排放改造,實施工業爐窯綜合整治和磚瓦窯治理。深化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加強揮發性有機物企業源頭控制,推行低(無)揮發性有機物產品源頭替代,重點開展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鼓勵企業采用多種技術的組合工藝,規範工程設計,提高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效率。推行加油站夏季高溫時段錯時裝卸油,提倡城市主城區和縣城建築牆體涂刷、建築裝飾以及道路劃線、欄桿噴涂、瀝青鋪裝等戶外工程錯時作業。加強汽修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加大餐飲油煙污染治理力度。加強揮發性有機物和氮氧化物污染協同防治,推動重點工業行業深度治理和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全市重點工程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分別減少1.05萬噸和0.35萬噸。

  3.強化交通領域污染治理。

  強化柴油貨車污染防治。完善在用車輛監管體系,全面規範社會化機動車環保檢驗機構運行管理。開展新生產機動車、發動機排放狀況、污染控制裝置、車載排放診斷系統等監督檢查,主要車(機)型系族年度抽檢率達到80%以上,落實京津冀新車抽檢抽查協同機制。嚴格落實用車企業和物流企業治污責任,督促建立環保達標保障體系。加強油品質量監督檢查,全面供應符合國六標準的車用汽柴油。

  加強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管控。自2022年12月1日起,新增或更新的560kW以下(含560 kW)非道路移動機械應符合國四排放標準。加快淘汰國一及以下排放標準非道路移動機械。嚴格落實非道路移動機械使用登記管理制度,禁止未進行編碼登記的非道路移動機械進出施工現場。調整完善並公布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區域,推進非道路移動機械低排放控制區建設,鐵路貨場、物流園區等新增或更換作業機械新能源比例達到100%,推動鐵路貨場、物流園區非道路移動機械零排放或近零排放。

  區域信息共享。完善機動車和使用非道路移動機械信息登記,配合省建立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檢驗數據共享機制,對執行標準、排放監測、違法情況等信息進行共享,配合省做好京津冀排放超標車輛信息平台建設工作。

  4.實施面源污染防治攻堅。

  加強道路揚塵綜合整治,推行“以克論淨、深度保潔”作業模式,加強城鄉結合部道路維修,完成各縣(市、區)鄉村道路維修、黃土路硬化工作,加大村鎮道路保潔力度。按照“硬化到位、綠化到位、種植結構調整到位、管理到位”要求,強化裸露地表整治。施工工地嚴格落實“七個百分之百”和“兩個全覆蓋”,確保揚塵穩定達標排放,對不達標的停產整治,加強堆場揚塵治理,加大對各種料場堆場監督檢查力度,對工業企業貯存的各類易揚塵物料密閉管理,加強廠區內物料運送、倒運、裝卸揚塵管理。完成大型煤炭、物流堆場抑塵設施建設和物流輸送系統封閉改造。推廣保護性耕作、林間覆蓋等方式,抑制季節性裸地農田揚塵。加強農業面源大氣污染控制,嚴禁露天焚燒秸稈和垃圾,強化農業氨排放管控,推進種植業、養殖業大氣氨減排。

  (二)著力推動水環境系統治理。

  1.全面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

  建立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清單,明確水質目標,實行達標管理。持續開展規範化建設,鞏固提升縣級及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安全保障水平。在鄉鎮及以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完成劃定基礎上,推進“千噸萬人”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隔離防護設施建設及標識牌設立。持續整治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環境違法問題,嚴防反彈。

  以傍河型地下水飲用水水源為重點,建立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網,防範受污染河段側滲和垂直補給對地下水污染。保障南水北調工程水質安全,有效防控環境風險。嚴格落實國家有關要求,提升水源地規範化建設水平。維護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隔離防護工程。加強監測,防範上游來水對水庫可能造成的環境風險,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2.強化源頭水污染綜合治理。

  建立“水體—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線—污染源”全鏈條管理的水污染物排放治理體系,落實排污單位治污責任。結合水功能區要求,確定禁止設置排污區域和限制設置排污區域,優化排污口設置布局。明確新增入河排污口審批、上報、驗收流程,嚴格新增入河排污口審批,確保符合相應水功能區和排放標準要求,並做好合法入河排污口台賬動態管理。定期組織巡河排查,及時封堵非法入河排污口。

  持續提高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水平,深入開展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作,加強城鎮雨污分流改造,加快鄉鎮級污水處理廠建設。新建城區推行雨污分流排水系統,老舊城區逐步推進雨污分流改造,實施管網混錯接改造、管網更新、破損修復改造等工程。開展黑臭水體點源、面源排查整治,堅決防止產生黑臭水體。

  持續推進工業污染防治,推進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改造或清潔化改造,推進企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對農副食品加工、化工、印染、制革、制藥等行業開展清潔化改造,實現工業企業全面達標排放;新設立和升級的工業園區同步規劃和建設污水處理設施,推進園區清污分流、雨污分流。

  統籌推進農村黑臭水體治理。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全面排查農村黑臭水體,明確任務台賬。對排查出的黑臭水體制定治理方案,通過控源截污、清淤疏浚、水體淨化、生態綠化等綜合措施開展全面整治。強化動態管理,加強已消除黑臭水體的整治效果跟蹤評估。因地制宜建立村莊排水、污水處理系統,積極推廣低成本、低能耗、易維護、高效率的污水處理技術,鼓勵采用生態處理工藝。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提升改造,提高污水處理設施的收集率、負荷率和達標率。

  強化農業污染防治。積極發展現代化生態循環農業,深入實施農業清潔化生產。通過技術物資補貼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和項目帶動力度,積極引導、鼓勵和支持種植主體綜合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等肥藥減量技術與模式。到2025年,農藥化肥使用量穩定保持零增長。健全農業廢棄物回收處理體系,完善政府引導、企業主體、農戶參與的農業廢棄物收集體系,逐步提高廢舊農膜回收率和秸稈綜合利用率。

  堅持“屬地管理、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原則,以源頭減量、過程控制、末端利用為主要措施,進一步提升廢棄物處理設施裝備水平,以就近就地用于農村能源和農用有機肥為主要使用方向,完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機制,提升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

  3.強化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

  積極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劃分,2022年完成市級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劃分。在此基礎上,指導推動有條件的縣(市、區)開展分區劃分。按照省安排部署,督促“一企一庫”(化學品生產企業、尾礦庫)“兩場兩區”(危險廢物處置場、垃圾填埋場、化工產業為主導的工業集聚區、礦山開采區)采取防滲漏措施,按照國家要求建設地下水環境監測井,開展地下水環境自行監測,落實地下水污染源預防責任。

  4.推動重點流域綜合整治。

  深入推進重污染河流(段)環境治理攻堅。建立以四級控制單元為基礎的流域水污染物源清單,科學合理確定水質改善目標,編制“一河一策”水體達標方案,明確流域生態保護修復措施。嚴格落實“河長制”。修訂水污染防治工作考核細則,構建統一的水生態環境管理區劃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在重點河流制定並實施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

  強化河流污染源頭治理。推進工業集聚區水污染治理、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與治理、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農村生活污染治理等工作,確保污染負荷大幅削減。到2025年,河流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主干河道正常來水年份實現全線有水;國省考斷面水質均值達到國家和省考核要求。

  5.保障重點河段生態用水。

  科學確定重點河段生態需水流量,提出主要河道內生態基流、敏感生態需水、湖泊濕地適宜生態水位要求,並制定生態需水保障方案。實行建設項目佔補平衡,維持一定的水面率、河流合理流量和合理水位,維護河湖生態健康。到2025年,水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逐步提升。建立區域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和預警制度。

  6.修復河湖水生態系統。

  以提高水資源配置能力和水環境修復水平為主線,開展河道清淤疏浚和濱岸植被恢復等生態修復,實施河湖連通工程,構建“多水統籌、庫河相聯、豐枯相濟、排灌結合、城鄉一體”的現代水網體系。加快完善南水北調縣級配套工程,爭取國家支持擴大生態用水規模,恢復、維系、增強河湖水系連通性,修復河湖生態系統及其功能,提高水資源調配能力和水旱災害防御能力。加強水域岸線動態監測和巡查,嚴格水域岸線空間、功能與資源管控,控制岸線開發建設,禁止非法侵佔河湖水域。到2025年,建立完善的現代水網體系,主要水系連通等資源配置工程基本完善,河湖生態環境和重要生態目標需水基本保障,河湖生態空間得到有效恢復。

  (三)全面防控土壤污染風險。

  1.深化農用地環境狀況調查。

  繼續開展耕地土壤污染溯源排查,全面查明農用地污染面積、分布及其污染程度。依據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優化全市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分級評價,動態更新優先保護類耕地、安全利用類耕地和嚴格管控類耕地劃分成果,提升農用地分類管理水平。

  2.源頭防控土壤環境安全風險。

  加強重點企業、涉重金屬企業環境監管。規範隱患排查、自行監測工作。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要嚴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質排放,建立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制度,制定實施自行監測方案,例行開展年度土壤監測,納入排污許可管理。定期對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工業園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固體廢物處理設施周邊土壤進行監測。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拆除設施、設備或者建築物、構築物的,應當制定包括應急措施在內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報生態環境、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備案並實施。建立土壤污染風險預警體系和在產企業風險管控技術體系。

  3.推進受污染耕地嚴格管控和安全利用。

  對嚴格管控類農用地,制定風險管控方案,達不到相關標準的,依法劃定特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域,嚴禁種植食用農產品。完善全市耕地土壤環境質量檔案和分類清單。嚴格管控類耕地要采取調整種植結構、退耕還林還草或必要的治理修復等措施,切斷或阻隔污染物對食用農產品和人體健康的影響。未利用地、復墾土地等擬開墾為耕地的,須進行土壤污染狀況調查,依法進行分類管理。對安全利用類農用地,制定並實施安全利用方案,定期開展土壤和農產品協同監測與評價。受污染耕地以安全利用為原則,優先采取農藝調控、輪作間作、低累積品種替代等措施,降低農產品污染物超標風險。確保到2025年,在全市受污染耕地全部實現安全利用的基礎上,深入推進風險管控,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4.加強優先保護類耕地建設管理。

  依法加強優先保護類耕地土壤保護,未利用地不得污染和破壞,確保全市優先保護類耕地面積不減少、土壤環境質量不下降。在優先保護類耕地集中區域全面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將符合條件的優先保護類耕地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在優先保護類耕地集中區域不得新建有色金屬冶煉、石油加工、化工、焦化、電鍍、制革、鉛蓄電池等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設項目。

  5.嚴格建設用地土壤環境風險管控。

  堅持預防與治理同步推進。以落實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制度為核心,建立部門聯動監管機制,推動全市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工作,將疑似污染地塊、污染地塊全部納入污染地塊信息系統,實施動態環境監管。開展污染地塊治理與修復。各縣(市、區)政府對確需實施治理與修復的污染地塊,結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編制修復方案並組織實施,實現精準施策。治理與修復施工期間,加強項目工程環境監理,防止對地塊及周邊環境造成二次污染。暫不開發利用的污染地塊,每年制定風險管控計劃,采取移除或者清理污染源、污染隔離、阻斷等風險管控措施,按照年度計劃實施風險管控。到2025年,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嚴格落實總量控制制度,減少重金屬污染物排放。對新、改、擴建涉重金屬重點行業建設項目,實施污染物排放等量置換。實施清潔生產強制審核,推動涉重金屬企業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持續開展涉重金屬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切斷鉛、鎘、汞、六價鉻等重金屬污染物進入農田鏈條。

  (四)防範化解生態環境風險。

  加強區域環境應急協同響應能力。在跨境突發環境事件處置中,加強區域聯動,強化聯合監測、隱患排查、交叉執法和信息互通,確保應急處置工作有序開展。持續完善環境應急監測制度,提高基礎環境監測分析能力,提升突發環境污染事件預測預警水平。

  完善區域環境應急預案。全面深入開展全市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強化各類重大環境風險源識別、評估、監控、處置等全過程動態管理。加強工業園區環境風險評估和應急預案編制。強化風險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責任,涉及環境風險物質裝卸運輸的尾礦庫、加油站加氣站、集中式污水處理廠、集中式垃圾處理設施、涉危涉重單位、石油天然氣管道等重點風險單位,必須完成應急預案編制、備案,常態化組織演練和培訓。

  提升區域環境應急能力水平。結合區域環境風險評估,完善全市環境風險企業信息庫,落實應急預案更新、核查制度,加強對應急預案啟動和措施落實情況信息報告和事中、事後監督檢查。健全完善針對環境風險企業、工業園區等重點區域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體系建設。提高重點特征污染物應急監測能力,加強對工業園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醫療機構等重點區域和單位的環境監測,提高余氯、生物毒性等特征指標的監測能力,完善環境風險防控和預警機制。在涉及有毒有害氣體的企業周邊,建設監控預警設施及研判預警平台,提高水和大氣環境應急監測預警能力。

  六、持續深化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

  牢固樹立生命共同體理念,強化整體性、協調性和多元化的區域合作,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步伐,全面提升生態環境協同支撐能力。

  (一)加強協同保護制度建設。

  加強生態環境共建共享體制建設。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下,積極完成省下達任務。落實重大政策協調實施、共搭區域合作平台、共商區域協同機制,協同推動區域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推進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協同,加強排放標準、技術要求和管理規範的區域對接。

  (二)強化多領域協同治理和保護。

  深化區域大氣污染協同治理。加強重污染天氣應急聯動,繼續執行統一的區域重污染天氣應急啟動標準。深化重點行業績效分級,制定差異化管控措施,實施應急減排清單化管理。提升空氣質量預測預報能力,深化大氣環境信息共享,推動跨區域大氣污染應急預警機制建設。實施細顆粒物(PM2.5)和臭氧污染協同控制,持續降低細顆粒物(PM2.5)濃度,有效遏制臭氧污染加重趨勢。建立固定源、移動源、面源精細化排放清單管理制度,推動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等大氣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協同推進區域交通運輸結構優化調整。

  強化區域生態環境聯合執法。落實省跨區域生態環境聯合執法要求,按照省統一安排,參與全流域生態環境監管與執法、重點流域生態環境執法互督互查和京津冀機動車污染治理聯動、聯合執法。加強環境應急管理隊伍能力建設,提升應急監測裝備水平。

  加強區域生態環境統一監測和信息共享。加強大氣顆粒物組分及揮發性有機物組分監測,推進重點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區域的大氣、水環境監測體系建設。探索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綜合監測試點,加強土壤和地下水風險地塊等監測點位布設。完善機動車排放遙感監測網絡,聯合建立機動車尾氣檢測體系。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共享,配合省完善區域環境信息共享機制,搭建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共享與應用平台,加大環境信息公開力度。加強縣級生態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落實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會商機制。加強重大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區域會商,以“三線一單”中管控清單作為具體區域、園區和單元項目準入的重要支撐,充分發揮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編制及落實等方面的作用。

  七、規劃實施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統一負責組織推動、牽頭協調調度本規劃實施。各縣(市、區)政府為本規劃實施的責任主體,堅持“一崗雙責、黨政同責”,強化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責任,進一步落實政府主導的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建設推進機制,設立專班或者明確專門機構,專門負責本規劃的推動落實。市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加強協調聯動,形成部門合力。

  (二)強化科技支撐。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體系和能力建設,加大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力度,培育和壯大環保產業,增強環境監管和污染治理的科技支撐能力。重點開展PM2.5、臭氧協同治理、溫室氣體減排、生態修復和區域全過程污染控制等關鍵核心技術科技攻關。

  (三)加大資金投入。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多渠道投入環保資金,建立多效環保投入機制。各級政府根據年度目標任務並結合財力情況將環境保護資金列入預算,努力加大環境保護投入。通過積極的政策引導和優惠措施,推進社會多元主體投資環境污染治理、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深化節能環保投融資體制改革,鼓勵各類投資進入環境保護市場。加強環境項目資金監管,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加強對資金使用的追蹤檢查和審計監督,強化績效評價,嚴格執行財務管理制度,確保專款專用,保證建設資金正常運轉,切實發揮效益。

  (四)加強調度評估。加強規劃實施調度和效果評估,定期調度規劃目標指標、重點任務進展,2023年開展規劃實施情況的中期評估,規劃期結束後開展總結評估。

本文鏈接︰http://www.qcsgw.com/stbc/1425.html


聯系我們︰18518033323

技術支持︰
聯系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