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南發布《河南省“十四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規劃》提出,加強數字生態服務體系建設,依托5G、物聯網、地理信息、衛星影像等技術,構建一體化感知網絡,實現生態環境監管精準化、生態環境綜合決策科學化、生態環境公眾服務便民化,推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詳情如下︰
河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各省轄市人民政府、濟源示範區管委會,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河南省“十四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2022年1月19日
河南省“十四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
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包括第五代移動通信(5G)、物聯網、數據中心、人工智能、衛星通信等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演化生成的信息基礎設施,應用數字技術促進傳統基礎設施轉型升級形成的工業互聯網、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融合基礎設施,以及支撐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產品及服務研制的科教、重大科技、試驗驗證等創新基礎設施。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新型基礎設施的決策部署,加快構建高水平新型基礎設施體系,為現代化河南建設提供新平台、新支撐,根據國家新基建規劃和《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總體要求,編制本規劃。規劃期為2021-2025年。
一、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
(一)“十三五”發展成就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十三五”期間,全省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機遇,制定出台系列政策措施,推進實施重大項目,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1.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國內領先。以5G網絡建設為突破,統籌推進寬帶網絡、物聯網、數據中心等建設。5G網絡規模加快提升,5G基站達到4.5萬個,實現縣城及以上城區全覆蓋,網絡規模位居全國第一方陣,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達到4934.5萬個,居全國第6位,5G終端用戶達到1819.7萬戶,居全國第3位。樞紐地位持續鞏固,鄭州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總帶寬達到1360G,居全國第3位,互聯網網內、網間平均時延均居全國第2位,鄭州、開封、洛陽互聯網國際專用通道開通帶寬320G,實現河南自貿區全覆蓋。北斗通信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建成省級北斗地基增強系統,形成由247個站點組成的衛星導航定位基準站網,建立了1個省級數據中心、28個市級分中心運行架構和數據處理分發服務體系。數據中心承載能力不斷增強,建成中國移動(河南)數據中心、中國聯通中原數據基地、中國電信鄭州高新數據中心、中原大數據中心等一批大型數據中心,安裝服務器機架3萬架,出口總帶寬累計達到2.4T。
2.融合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充分發揮資源、產業等比較優勢,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數字+”“智能+”升級。智能交通領域,試點開展高速公路“無人值守”收費站和高速公路潮汐車道應用,新一代國家交通控制網和智慧公路試點工程投入試運行,中原科技城開通全球首條開放道路5G無人駕駛公交線路。智慧能源領域,建成河南能源大數據應用中心,覆蓋煤、電、油、氣、新能源以及經濟、環境、氣象、工商、不動產交易等多品類數據體系,全省智能充電服務平台上線運行,充電樁互聯互通超過3.3萬個。智慧健康領域,加快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優化升級,深入推進數字化醫院建設,設置省人民醫院互聯智慧健康服務院、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互聯網醫院等13所互聯網醫院,建成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我國首個連片覆蓋的5G醫療實驗網。智能制造領域,推動工業互聯網發展,中信重工礦山裝備等8個工業互聯網平台入選國家工業互聯網試點示範項目,建成洛陽、漯河、許昌等3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二級節點,2020年全省兩化融合發展水平指數為53.2。智慧城管領域,實現了數字城管系統市、縣全覆蓋,平台覆蓋面積達到6401平方公里,納入平台各類城市部件達到1458萬個。
3.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提升。持續完善創新生態體系,推動創新平台建設。截至“十三五”末,我省建有國家產業創新中心1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1家、國家超算中心1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92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49家、國家重點實驗室16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家,省制造業創新中心18家、省技術創新中心14家、省企業技術中心1046家、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872家、省級重點實驗室240家、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426家。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已有21個農作物新品種通過審定或登記,正在加快打造全球生物育種創新引領型新高地;國家超算鄭州中心計算能力位居國際前列,作物分子設計育種等一批重大應用部署實施;國家農機裝備制造業創新中心發布國內首台5G+氫燃料無人駕駛拖拉機;華蘭生物、普萊柯、河南農業大學P3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納入國家規劃建設清單。
(二)“十四五”發展環境
從國內外形勢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世界各國加速從工業時代向數字時代邁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持續深化,新型基礎設施作為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基石,驅動著各領域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將其作為應對復雜嚴峻經濟形勢、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基礎的重要舉措,持續推進5G網絡、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工業互聯網等領域的建設布局,支撐網絡強國建設,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加速構建智慧社會。
從省內情況看,我省進入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到了由大到強、實現更大發展的重要關口,面臨著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機遇,在發展新型基礎設施方面具有較好的比較優勢和實踐基礎。我省是經濟大省、人口大省和網絡大省,是全國8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之一,交通區位優勢明顯,工業基礎雄厚,數字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潛力巨大。近年來,省政府制定實施5G、新一代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產業發展等指導性文件,持續推進5G網絡、寬帶網絡、物聯網、數據中心等建設,開展上雲用數賦智、“5G+工業互聯網”融合等專項行動,新型基礎設施加快布局。
“十四五”時期,我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還面臨一些突出問題和挑戰。一是創新能力亟待提升。5G、人工智能、軟件等產業基礎薄弱,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缺乏,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台支撐不足,先進計算、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關鍵技術短板明顯,2020年R&D經費投入強度僅為1.6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0.76個百分點。二是應用場景支撐不足。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發展融合不夠,制造業企業智能化改造任務繁重,傳統企業“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等問題突出,智慧醫療、智慧物流、智慧城管、智能交通等應用場景建設有待提速,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撐乏力。三是投融資來源單一。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量較大、盈利模式和投資回報不確定、部分技術標準缺乏,從我省情況看,當前主要依靠各級財政和國有企業投入,社會資本和投資基金投入不足,尚未形成政府引導、企業為主、市場運作的投融資格局。
“十四五”時期是我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機遇期,必須把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事關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性基礎工程,持續推進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建設,不斷豐富拓展內涵和外延,全方位構建高水平新型基礎設施體系。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黨中央關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重要戰略部署,搶抓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堅持政府引導、應用牽引、多元投入,以重大工程項目為抓手,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融合基礎設施智能升級,前瞻布局創新基礎設施,構建高水平新型基礎設施體系,助推產業升級、社會治理和科技創新,形成建設現代化河南的新平台、新支撐。
(二)發展目標
經過五年努力,基本形成信息基礎設施布局完備、融合基礎設施賦能廣泛、創新基礎設施重點突破的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成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標桿省份,有力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全省5G基站累計達到20萬個,數據中心機架數達到15萬架,實現城市家庭千兆寬帶、農村家庭百兆光縴和鄉鎮以上5G網絡全覆蓋,建成全國重要的信息通信樞紐和信息集散中心。產業、交通、社會、生態等領域基礎設施感知網絡基本建立,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水平顯著提升。爭創1個國家實驗室、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創新平台,創新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持續增強。
展望2035年,全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和發展水平進入全國先進行列,高水平新型基礎設施體系更加完善,信息基礎設施全面領先,構建形成“公專互補”“固移結合”“天地協同”的一體化網絡體系,融合基礎設施廣泛應用,全面推動傳統基礎設施迭代升級,創新基礎設施取得重大突破,打造形成一批“國之重器”。
三、加快建設泛在先進的信息基礎設施,夯實數字河南支撐
(一)全面提升通信網絡基礎設施
實施新一代通信網絡提速工程,大力推進5G、千兆光縴、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等基礎網絡建設,強化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等關鍵樞紐設施布局,構建全覆蓋全連接物聯網體系,超前部署量子通信網、衛星互聯網、第六代移動通信(6G)等未來網絡,打造空天地一體化新型網絡體系。
1.5G網絡。統籌5G網絡規劃布局,加大5G基站選址、用電、資金等支持力度,擴大5G網絡城鄉覆蓋。加快節能5G基站推廣應用,推動老舊高能耗設備退網和升級改造,5G基站能效提升20%以上。強化室內場景、地下空間、重點交通樞紐及干線沿線5G網絡覆蓋,推動由規模建設、廣泛覆蓋向按需建設、深度覆蓋發展。加快推進中國移動網絡雲鄭州大區中心、中國聯通5G核心網大區中心建設,持續增強面向中部省份的5G網絡服務能力,進一步鞏固提升5G網絡樞紐地位。加強面向行業的5G網絡供給能力,圍繞工業、交通、能源、醫療、教育等領域,推廣普及5G虛擬專網應用,提升典型場景5G網絡服務質量,爭創5G融合應用引領區。深入實施“5G+”示範工程,在智能制造、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智慧城市等領域打造一批標桿應用場景。鼓勵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參與5G應用的示範和推廣。
2.寬帶網絡。加快建成全面覆蓋城市地區和有條件鄉鎮的“雙千兆”網絡基礎設施,實現固定和移動網絡普遍具備“千兆到戶”能力。持續優化光縴寬帶網絡架構,推進互聯網骨干網、城域網結構優化和關鍵環節擴容,建設新一代超大容量、超長距離、智能調度的光傳輸網。加快推進萬兆無源光網絡(10G-PON)、光線路終端(OLT)設備規模部署,持續開展OLT上聯組網優化和老舊小區、開發區等光縴到戶薄弱區域光分配網(ODN)改造升級,促進全光接入網進一步向用戶端延伸,實現城市、鄉鎮和重點行政村普遍覆蓋。建設千兆城市,深化城市家庭、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的“雙千兆”網絡覆蓋,推動超高清視頻、3D影視、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等高帶寬內容發展。
3.IPv6。持續深化網絡基礎設施IPv6改造,推動IPv6與千兆光網、5G網絡、廣電網絡同步規劃建設,提升IPv6網絡性能和服務水平,增強IPv6網絡互聯互通能力,創建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城市。推動IPv6與人工智能、雲計算、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支持在制造業、金融、能源、交通、教育等重點行業開展IPv6應用創新試點,打造行業和區域IPv6應用標桿,增強網絡基礎設施對產業數字化轉型的支撐能力。完善IPv6產業生態,提升終端和應用IPv6支撐能力,推動新生產的家庭網絡終端、物聯網終端及新開通的家庭寬帶、企業寬帶和專線業務全面支持IPv6功能。
4.信息通信樞紐。推動基礎電信企業持續擴容骨干傳輸網絡,按需部署骨干網200G/400G超高速、超大容量光傳輸系統,提高骨干傳輸網絡綜合承載能力。實施鄭州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提升工程,增強互聯網國際出口和城際出口帶寬能力,進一步擴大流量疏通區域,力爭省際出口達到28個、出省帶寬達到130000G。積極爭取建設國家(鄭州)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鞏固提升我省信息通信樞紐和信息集散中心地位。推進鄭汴洛互聯網國際專用通道等關鍵樞紐設施擴容升級,吸引跨境電商、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企業入駐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促進鄭汴洛外向型數字經濟發展。
5.移動物聯網。統籌布局感知網絡,推動存量2G/3G物聯網業務遷移轉網,建立窄帶物聯網(NB-IoT)、4G和5G協同發展的移動物聯網綜合生態體系。完善支持NB-IoT的全省性網絡,實現鄉鎮以上區域連續覆蓋、農村熱點區域覆蓋。按需新增建設NB-IoT基站,加快重點領域物聯網終端和智能化傳感器規模部署,面向交通路網、城市管網、開發區等應用場景實現深度覆蓋。加快移動物聯網平台建設,支持基礎電信企業建設綜合性物聯網管理平台,引導重點領域企業搭建垂直行業應用平台,滿足差異化場景應用需求。推動移動物聯網創新發展,拓展基于移動物聯網技術的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打造一批移動物聯網標桿工程。
6.衛星和地理信息。突破位置信息挖掘與智能服務、高性能組合導航等關鍵技術,研發芯片、模塊、天線等關鍵部件,發展北斗衛星導航定位及位置服務軟硬件產品。支持河南省CORS管理中心、鄭州北斗雲谷、北斗智能時空數字產業基地建設,打造北斗導航產業數據挖掘研發創新、終端制造和應用服務產業鏈。推進衛星遙感應用保障能力建設,發展高中空飛機、低空無人機、地面遙感等遙感系統,建成多源遙感數據一體化綜合服務平台。推動河南省衛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向北斗三代技術升級,建設河南省地理信息產業園、鄭州北斗產業園、鶴壁空間地理信息與5G融合應用試驗區。完善基礎測繪體系,推進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台、實景三維河南建設,引導測繪地理信息產業融合發展,探索北斗+5G示範應用,推進地理信息技術和產品在社會治理、國土空間規劃、生態保護、鄉村振興、智慧城市等領域的深度應用。
7.未來網絡。量子通信。加快推進量子通信省干網、城域網、衛星地面站建設,打造星地一體量子通信網絡全國調度中心。積極引進量子通信國家實驗室科研資源,依托信息工程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國科量子通信技術應用研究院等機構,建設國際一流的量子通信安全測評、組網調度、應用驗證等基礎科研設施,探索開展量子安全政務、量子安全移動辦公、量子安全財政支付等示範應用。6G網絡。超前布局6G網絡,協同開展6G相關的高端芯片、核心器件、仿真驗證平台等攻關研制,爭取在關鍵核心技術、標準規範等方面取得突破,為未來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重要支撐。
專欄1 新一代網絡基礎設施
持續提升5G網絡覆蓋。加快5G獨立組網,推廣利用中低頻段拓展農村及偏遠地區5G網絡覆蓋面,積極推動機關、企事業單位、公共機構所屬設施,公路、綠地、大型場館、景區等公共場所向5G基站建設免費開放資源,推廣應用多功能智慧燈桿,提升資源利用率。到2025年,5G基站數量達到20萬個,5G用戶普及率達到60%。
全面部署千兆光縴網絡。加快“千兆城市”建設,持續擴大千兆光網覆蓋範圍,推動基礎電信企業在城市及重點鄉鎮進行10G-PON規模部署。到2025年,10G-PON及以上端口達到110萬,千兆寬帶用戶突破900萬戶。
深入推進IPv6規模部署。加快下一代互聯網規模部署,提升IPv6活躍用戶和流量佔比。到2025年,基礎網絡和應用基礎設施實現IPv6全覆蓋,移動網絡IPv6流量佔比超過70%。
推進移動物聯網全面發展。加快移動物聯網建設,NB-IoT網絡實現鄉鎮以上區域普遍覆蓋、重點區域深度覆蓋,移動物聯網連接數達到3億。支持中國電科22所建設物聯網研究院,在自動控制、感知識別、智能天線、射頻識別等重要領域突破一批物聯網核心技術。
穩步發展衛星互聯網。推動河南省地理信息產業園、鄭州北斗產業園、北斗雲谷、人民星雲5G空天地創新應用中心、鶴壁空間地理信息與5G融合應用試驗區、焦作地理信息產業園建設,打造基于“北斗+5G”精準時空技術和通信技術的融合創新平台,提供“空天地”一體化衛星互聯網應用及服務。研究布局低軌衛星互聯網產業,培育和打造星網產業鏈、應用鏈、創新鏈。
超前布局量子通信網絡。推進河南國科量子通信技術應用研究院建設,開展量子安全器件測評、量子融合密碼應用、量子網絡準入規範、量子網絡綜合調度等領域研究,構建量子科技全產業鏈成果孵化體系。
(二)創新發展新技術基礎設施
聚焦新一代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等新技術,建設人工智能公共平台和區塊鏈底層平台,加快新技術基礎設施的建設、應用和提升。
1.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統籌布局人工智能通用基礎能力平台、開源技術支撐平台和行業應用能力平台,發揮人工智能公共服務平台基礎支撐作用。支持人工智能重點企業與河南大學、中電科27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設一批人工智能新型研發機構,搭建基礎資源與專業化應用開放平台,突破數據挖掘、深度學習、機器感知、類腦研究等關鍵共性技術。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制造、物流、醫療、教育、安防等領域應用,打造一批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場景。加快推進“中原智谷”建設,搭建中原?N騰人工智能生態創新中心等創新平台,集聚人工智能龍頭企業和領軍人才團隊,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
2.區塊鏈平台。加強區塊鏈底層技術創新,建設省區塊鏈協同創新中心,圍繞加密算法、共識機制、體系結構、智能合約、鏈間協同等關鍵核心技術開展攻關,在區塊鏈基礎理論和核心技術領域取得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形成安全可信的區塊鏈底層技術支撐體系。實施“區塊鏈+”賦能行動,開展區塊鏈應用試點示範,在政務管理、食品藥品安全、醫療健康、公共服務、智能制造、金融等領域形成一批可復制、易推廣的區塊鏈應用新模式。
3.雲計算基礎設施。建設高水平雲服務平台,建立雲資源接入和調度機制,開展多雲融合、協同管理,提升一體化資源調度能力。完善雲計算標準體系,支持建設準入集成驗證環境,進一步打通跨行業、跨地區、跨層級的算力資源。加強雲計算產業鏈上下游合作,進一步完善開源生態體系,解決雲平台、芯片、雲管軟件之間的兼容適配問題。開展雲原生、基礎軟件、應用軟件、管理平台等關鍵技術創新,支撐超大規模集群應用。深化雲計算融合應用,豐富面向各行業的雲計算解決方案,提高企業上雲便捷性。
專欄2 新技術基礎設施
打造全國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高地。推進中原?N騰人工智能生態創新中心建設,打造立足河南、面向全國的?N騰適配認證中心、人才培育中心、生態發展中心和標準制定中心。依托中原科技城、中原電氣谷、金水科教園區等創新創業載體,培育3-5家核心競爭力強、行業帶動作用大、國內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構建人工智能產業生態。
爭創區塊鏈先行示範區。推進區塊鏈與工業互聯網協同創新,依托骨干企業搭建開放聯盟鏈,積極建設“星火?鏈網”超級節點。推進省內區塊鏈龍頭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建設區塊鏈技術創新中心。推進區塊鏈技術集成應用,建設基于區塊鏈的全省信用基礎設施,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塊鏈示範應用基地。依托鄭州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工業大學、中原工學院等高校,建設國內一流的區塊鏈學科。
提升雲平台自主可控能力。推進自主可控、全棧國產化的“黃河雲”建設,面向政府部門、國有企業、工業企業及中小企業部署政務信創雲、國企雲、產業雲,打造全省統一調度雲資源的算力中樞、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數據底座,發展成為國內知名的自主可控混合雲平台。
(三)科學布局算力基礎設施
統籌布局算力基礎設施,推動算力、算法、數據、應用資源集約化和服務化創新,加快算力協作、算力路由、算力交易等算力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存儲+邊緣計算+智算+超算多元協同、數智融合的算力體系,建設中部地區計算能力最強、數據應用最廣、安全等級最高的算力基礎設施集群,打造中原算力網。
1.數據中心。統籌布局建設數據中心,引導超大型、大型數據中心集聚發展,重點支持鄭州、洛陽建設大型綠色數據中心集群,爭取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新增國家級樞紐節點在我省布局。加快推進省大數據中心建設,打造數據匯聚、融合、處理、應用、交易、流通的國家(鄭州)數據樞紐港,構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數據湖倉。積極引進基礎電信運營商以及互聯網、金融重點企業全國性或區域性數據中心,爭取在農業種業、交通物流、黃河生態、醫療健康等領域布局國家級行業數據中心。優化數據中心跨網、跨地域數據交互,促進互聯網企業、雲服務商、電信運營商等多方流量互聯互通,實現更高質量數據傳輸服務。實施大型數據中心綠色化改造,推進液冷、模塊化、無損網絡等新技術應用,推動現有數據中心改造後電能利用效率不高于1.4,新建數據中心電能利用效率不高于1.3。鼓勵使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提升可再生能源在數據中心能源供應中的比重。
2.邊緣計算中心。加快發展邊緣計算基礎設施,在城市城區範圍預留邊緣計算中心發展空間,實現本地“連接+計算”,全面支撐高密度、大帶寬和低時延業務場景。推動市政、交通、電力、公安等設施資源共享,探索利用變電站開展邊緣數據中心建設。鼓勵城區內的數據中心作為算力“邊緣”端,滿足VR/AR、超高清視頻、車聯網、智能制造、智慧安防等實時性要求高的業務需求。推進雲邊協同發展,加強大型數據中心與邊緣計算中心的資源協同、應用協同、數據協同,實現邊緣計算中心的負荷分擔和智能調度。
3.智能計算中心。開展智能計算中心布局,搭建公共算力服務平台,重點推進鄭州、洛陽、許昌、濮陽建設全棧國產化、自主可控的智能計算中心,提供算力、算法、數據服務。推進省內城際網絡高帶寬、低延遲、高並發和智能化改造,構建高彈性、可擴展的智能計算中心集群。建設超聚變服務器生產基地、黃河鯤鵬制造基地、浪潮安全可靠生產基地等,發展人工智能服務器、高性能計算機等高端整機產品,為智能計算中心建設提供全國領先的硬件產品和解決方案。
4.超級計算中心。提升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發展水平,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打造匯聚與調度高性能計算、通用數據處理和雲存儲資源的高端科學研究基礎平台,建設成為推動國家科技創新的“高速引擎”、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超級大腦”。積極融入國家科技創新網絡,實現國家級超算中心高速寬帶互聯。研制新一代國產高性能處理器(鄭大芯),開發相應底層支撐平台,提升國產超級計算機計算能力。構建超級計算軟件生態,開展異構計算、並行編譯、並行優化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究,建設基礎軟件、中間件、應用軟件驗證平台,研發國產高性能計算軟件工具。加強量子計算、類腦智能、DNA存儲等前沿科技研究,圍繞大規模高性能計算、黃河模擬器研制等任務,攻關一批核心技術,力爭在超算領域取得突破性成果。
專欄3 算力基礎設施
數據中心。推進中國聯通中原數據基地三期、中國移動(河南)數據中心二期、中國電信中部數據中心、中原大數據中心、省大數據中心、信陽大別山區域數據中心等全國性或區域性數據中心建設。加快上汽集團雲計算(鄭州)數據中心、中原糧農產業大數據中心等建設,爭取國家級行業大數據中心布局。
邊緣計算中心。推廣鶴壁市5G智慧城市新基建(智慧合桿+邊緣計算+應用場景)成果,深化基礎設施跨行業共建共享,創新運營管理模式,在全省部署建設一批邊緣計算中心。
智能計算中心。加快推動總規模300P算力的中原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建設,搭建省級算力共享服務平台,打造人工智能共享數據集,為全省人工智能創新提供算力支撐。
超級計算中心。持續提升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超算能力,運算性能保持國際前列,資源利用率達到70%。拓展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特色應用,圍繞數字經濟、精準醫學、生物育種、高端裝備、人工智能等重點領域實施一批超算創新生態專項,打造全國超算應用高地。
提升算力基礎設施產業支撐能力。以鄭州市為核心,加快高端算力技術和核心產品研發及產業化,推進算法聯合攻關和應用,做大做強計算終端和服務器產業,打造計算產業基地。
技術支持︰
聯系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