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新聞

重慶市“十四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

發布時間︰2022-02-17 13:57:26
2月14日,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關于公開征求《重慶市“十四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公告,提出到2025年,節能環保產業成為重慶現代產業體系的新增長點,成為長江經濟帶重要的節能環保產業基地。到2035年,節能環保產業成為重慶支柱產業,全面建成國家重要的節能環保產業基地。

正文


  2月14日,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關于公開征求《重慶市“十四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公告,提出到2025年,節能環保產業成為重慶現代產業體系的新增長點,成為長江經濟帶重要的節能環保產業基地。到2035年,節能環保產業成為重慶支柱產業,全面建成國家重要的節能環保產業基地。詳情如下︰

  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公開征求《重慶市“十四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意見的公告

  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內在要求,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抓手。為加快推進全市節能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我委會同市級相關部門起草了《重慶市“十四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現公開征求意見和建議,有關意見建議和修改理由、依據請于2022年2月21日前通過以下方式反饋,我們將對征集的意見建議及時進行整理,會同有關部門認真研究並吸納。

  1.電子郵件︰cqsthb@sina.com

  2.傳真︰(023)67575743

  3.郵寄信件︰重慶市渝北區洪湖西路16號市發展改革委資環處(401121)

  附件︰重慶市“十四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

  重慶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22年2月14日

  重慶市“十四五”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

  (征求意見稿)

  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內在要求,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抓手。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進全市節能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特編制本規劃。本規劃根據《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重慶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等編制,主要闡明“十四五”期間重慶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基本原則、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是未來五年全市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的指導文件。本規劃以2020年為基期,規劃期為2021年-2025年。

  一、發展基礎與面臨形勢

  (一)產業發展基礎

  “十三五”以來,我市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識逐年增強,在持續推進節能減排降碳、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有力帶動下,全市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取得新成效。

  營業收入突破千億。“十三五”期間重慶節能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實現翻番,產業發展增速明顯加快。2020年營業收入達到1038.55億元,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為1.55%。節能環保企業數量超過1500家,從業人員數量超過11.5萬人。

  行業領域不斷拓寬。全市環境保護產品的產品類別從2015年的120項增加到2020年的300余項,產品類別增長2.5倍;節能產品類別增長1.5倍。以環境服務業和節能服務業為主的節能環保服務業加快發展,在全市節能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的佔比從2015年的28.50%提高到2020年的46.64%。

  產業主體成長迅速。重慶節能環保產業在環保綜合服務、資源綜合利用、環保技術裝備等領域優勢明顯,處于全國領先水平,具有一批骨干企業,打響了“重慶環保品牌”。全市節能環保產業現有上市公司22家,有效期內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共有222家,進入“2020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的企業數量居西部省市第一。

  產業研發能力增強。2020年,我市節能環保產業科技研發投入佔全市R&D支出2%左右。全市節能環保產業擁有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國家危險廢物處置工程技術中心、重慶市環保工程技術中心等130家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平台,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6家。

  (二)主要差距與問題

  節能環保制造發展水平不高。2020年,重慶節能產品和環保產品生產制造的兩項營業收入為197.87億元,僅佔全產業的19%,產業制造規模不大。環保產品制造商服務本地環境治理的能力弱,全市環境服務業所需的廢水處理、煙氣治理、噪聲控制等設備市場份額大多被市外企業佔據。

  產業園區等平台支撐不夠。全市節能環保產業集聚的園區載體分散,規模小,主導產業優勢不明顯,配套能力差。僅大渡口環保科技園的固廢資源循環利用和環保友好型新材料特色相對突出,其他多數園區產業定位和發展方向不清晰,實體企業數量屈指可數。同時,研發投入低,2020年全市節能環保產業科技研發投入僅佔產業營業收入的1.01%,大大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全市節能環保企業總體“小散弱”,缺少集研發、設計、工程總承包、設備制造、運營服務于一體,帶動本地相關中小企業發展能力強的大型龍頭企業。全市年營業總收入超過20億元的節能環保企業僅有10家,營業收入超4億的環保大型企業僅佔全國的1/70。同時,龍頭企業帶動能力弱,全市尚未形成節能環保上下游產業鏈的本地配套能力。

  產業配套支持政策不足。全市尚未形成一套符合節能環保產業屬性和行業特征較為完善的發展政策體系,對生態環保產業特色園區扶持力度有限,特別是對引進企業財稅、人才、土地等相關服務配套政策落實還需加強,部分企業有外流傾向。同時,投標門檻設置不合理、技術門檻低,節能環保領域低價中標等問題較為突出,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三)“十四五”發展形勢

  在全球環境治理體系新格局背景下,節能環保產業將面臨新機遇。一是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節能環保產業帶來發展新機遇。我國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將在中美解決氣候危機的國際合作共識基礎上,努力推動全球環境治理體系建設。二是國家戰略實施為節能環保產業快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我國將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實施國家綠色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制造強國戰略,節能環保產業作為綠色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將加快塑造綠色發展新動能。三是全球產業變革為全市節能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創造新條件。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深刻影響節能環保制造業和服務業形態,全球節能環保制造業價值鏈加快向高端聚集,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深刻影響;重慶將著力構築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核心支撐,積極建設綠色金融中心和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四是加快綠色發展為全市節能環保產業賦能續航。重慶將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築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著力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加快建成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將大力提升節能環保產業服務生態建設、綠色發展的能力。

  在全球科技戰略競爭背景下,節能環保產業將面臨新挑戰。一是歐美國家全力遏制我國節能環保產業高級化升級。發達國家正制定氣候變化規則與碳減排政策,為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制定國際新規則,將全力遏制中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空間。二是科技創新能力弱制約節能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是重慶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科技創新短板將是重慶“十四五”節能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三是企業特色化不足難以彰顯產業競爭力優勢。重慶節能環保企業勞動生產率低、從業人員基本素質不高、中小企業特色不強,產業競爭劣勢比較突出。四是產業良性發展要積極適應新規則新制度。在新規則背景下,著力提升環境治理現代化、法治化能力,重慶企業要努力提升環境污染治理新技術新標準,對重慶監管能力和企業發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發展思路及目標

  (一)發展思路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營造良好政治生態,堅持“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和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融入服務新發展格局,以創新驅動為引領,堅持需求端和供給端雙向發力,營造良好產業生態,培育龍頭骨干企業,提升產業集聚水平,突出發展節能產品制造及服務、環保裝備制造及服務、資源循環利用、綠色轉型制造及服務和低碳產業,打造長江經濟帶重要的節能環保產業基地。

  (二)發展原則

  堅持創新引領。加大節能環保技術研發投入,加快建設協同創新平台,注重基礎創新和應用創新,大力推進創新成果轉化及技術應用推廣示範,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提升節能環保產業創新能力。

  堅持市場主導。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市場主體,更好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積極發揮第三方服務機構、行業協會(商會)、科研院所的支撐作用,共同形成發展合力。

  堅持重點突破。以重點產業園區為載體,選擇基礎條件好、技術水平優、發展潛力大、上下游關聯度高的細分領域重點錯位發展,加快集聚資源要素,促進節能環保產業規模化、集群化、專業化發展。

  堅持開放共贏。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契機,積極與周邊及長江沿線地區加強戰略合作,實現產業優勢互補和分工協作,支持企業“走出去”開拓市場、“引進來”提升技術水平,全方位提升全市節能環保產業發展水平。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節能環保產業成為重慶現代產業體系的新增長點,成為長江經濟帶重要的節能環保產業基地。

  產業發展質量持續提升。到2025年,全市節能環保產業營業收入力爭達到2000億元,“十四五”年均增速保持在14%左右;節能環保產業增加值佔全市GDP比重提高到2.0%,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進一步提高;產業利稅規模大幅提升,產業發展效益穩步提升。

  產業集聚水平大幅提高。節能環保產業市場主體競爭力不斷增強,重點領域培育骨干企業100家以上,力爭年營業收入超20億元的企業15-20家、超50億元的大集團6家,新增上市公司總數達到30;形成5個節能環保產業基地和集聚區,構建一批配套齊全、特色鮮明的節能環保產業鏈和產業集群。

  產業創新能力持續增強。節能環保產業科技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的比例達到1.5%,引進培育一批有引領作用的產業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市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台達到150家,新增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創新平台1-2家,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有核心競爭力的節能環保裝備和產品。

  產業發展生態更加優化。價格、財稅、金融等引導支持政策日趨健全,產業投資環境更加優化,形成公平有序市場環境,節能環保產業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形成活力迸發、營商便利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環境。

  ——到2035年,節能環保產業成為重慶支柱產業,全面建成國家重要的節能環保產業基地。

  三、重點領域

  (一)大力發展高效節能產業

  1.做強節能產品制造

  加快發展能源、交通、建築、工業等高耗能行業綠色低碳發展需要的節能設備、儀器儀表、智能電網、綠色節能建材等節能產品。

  節能裝備及節能電器。大力發展高效節能鍋爐等節能通用設備制造,電動機、風機、泵、空壓機等通用耗能設備,余熱余氣余壓利用設備。大力發展高效變頻空調、節能冰箱等高效節能電器。鼓勵整機及零部件生產企業聯合突破節能關鍵技術,合作研發、制造及推廣應用節能一體化設備。

  高效節能儀器儀表控制設備。大力發展智能流量儀表、智能傳感器、高效節能變壓器等高效節能工業控制儀器儀表和輸變電設備。加快推進關鍵儀器儀表的國產化替代。

  節能照明及節能顯示。完善高效節能照明產業鏈,大力發展基于可穿戴設備、車載顯示、人工智能(AI)等界面的小尺寸、高亮度新型顯示產品。加快突破高光效、高可靠、低成本的發光二極管(LED)照明核心器件產業化技術,高發光效率、長壽命、高反應時間微型顯示技術。

  綠色節能建材。以合川、長壽氣凝膠產業示範區,三一綠色智能建築產業園為集聚區,大力發展低碳、綠色、環保的外牆保溫材料、新型牆體材料、節能玻璃、新型透水地面建材等綠色節能建築材料。

  專欄3-1︰節能產品制造重點方向

  節能裝備及節能電器。大力發展鏈條工業鍋爐、流化床鍋爐、燃氣鍋爐、低熱值尾氣余熱鍋爐、低氮燃氣鍋爐、有機熱載體鍋爐等高效節能鍋爐。加快鋼鐵燒結余熱發電、蒸汽回轉干燥提質、余熱干燥等余熱余壓利用設備研發推廣應用。大力發展以鋼鐵、水泥、電廠、水處理等行業所需的離心式通風、單級離心鼓風機、離心式冷水機、高效電動機、風機、泵、空壓機、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等高效節能機電設備。大力發展高效變頻空調、高效變頻壓縮機、高效多聯式空調、高效節能冰箱、節能型抽油煙機等節能家電產品。

  高效節能儀器儀表控制設備。大力發展智能壓力變送器、智能調節閥、智能執行機構、智能流量儀表等儀器儀表,加快布局在線能源計量、檢測技術和設備,熱工在線檢測技術和設備,太陽能聚光器精度測量分析儀等高端節能儀器。大力發展非晶合金變壓器、智能箱式變壓器、低損耗變壓器等高效節能變壓器,以及智能開關設備、高壓和超高壓開關、智能電網在線監測及診斷裝置等輸變電設備。加快研發制造交聯聚乙烯(XLPE)絕緣電力電纜、環保絕緣材料等節能電線電纜制造。

  節能照明及節能顯示。大力發展電光源、照明燈具、燈用電器附件及其他照明器具制造等為主的照明設備制造。大力發展新一代移動顯示設備、無屏顯示光機、智能控制系統、發光二極管微縮化和矩陣化(Micro LED)顯示屏及終端產品、投影電視及配件及相關家電產品。

  綠色節能建材。大力發展保溫裝飾板外牆保溫系統、隔熱鋁合金型材、復合保溫砌塊、輕質防火保溫材料、節能門窗、消納固廢的混凝土及干混砂漿等綠色建材。大力研發推廣低輻射玻璃、電致變色智能玻璃、光伏一體化建築用外牆玻璃等高性能建築玻璃。

  2.加強綜合節能服務

  立足于提升節能綜合服務功能,突出工業、建築等重點耗能行業節能,提高節能工程施工服務水平,全面提高節能服務整體競爭力。

  工業節能服務。突出鋼鐵、化工、有色金屬、造紙等高耗能行業節能技術改造,推進企業公共用能系統、工藝流程系統的能效雙改造。利用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實施企業節能技術改造。支持企業建設能源管控中心,全面智能化改造提升企業能耗監視系統。加強熱電聯產及熱電冷三聯供等余熱余能技術利用。

  建築及交通節能服務。推進建築行業在設計、建造、運營中充分運用低碳建材和先進技術。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築示範,推廣光伏發電與建築一體化應用。降低節能空間較大的機關、學校、醫院、大型商業設施及城區智能樓宇等建築能耗水平。加快推進綠色低碳運輸,積極擴大電力、氫能、天然氣等清潔能源在交通領域應用。

  節能綜合服務。加強節能工程施工服務,鼓勵節能裝備生產企業、重點用能企業利用自身技術,積極開展服務化轉型,為用能單位提供診斷、設計、融資、建設、運營等能源管理“一站式”服務。加大節能診斷、節能審計等多項節能服務。完善節能服務組織體系,創建市級余熱利用促進服務中心、余熱(能)回收利用產業聯盟和綠色工程研究中心等綜合型、平台型節能服務組織。創新節能服務模式和節能機制,滿足用能單位個性化需要,推廣能源費用托管、節能量保證、融資租賃等商業模式以及節能自願承諾、節能低碳產品認證等節能機制。

  (二)持續壯大環保產業

  1.培育環保裝備制造

  面向大氣、水、土壤、固廢等重點領域污染防治需求,推動垃圾焚燒發電、煙氣脫硫脫硝、廢水處理、固廢處理等現有環保成套裝備發展,提升環保裝備制造及應用。

  大氣污染防治裝備。重點發展燃煤電廠和大中型工業裝置脫硫、脫硝、脫汞、除塵高效深度治理成套裝置,發展工業有機廢氣末端治理、惡臭治理技術集成裝備及餐飲油煙淨化裝置。推廣機動車尾氣淨化催化劑和催化轉化器制備等成套裝置,加強耐高溫、耐腐蝕縴維及濾料的引進和開發應用。

  專欄3-2︰大氣污染防治技術與裝備重點方向

  工業廢氣處置裝備。探索有機廢氣源頭控制方法,重點推廣沸石轉輪吸附濃縮、生物法、催化燃燒、蓄熱燃燒等有機廢氣末端治理及組合治理技術裝備。發展SNCR法脫硝、脫硫脫硝設施分散控制系統(DCS)、煙氣脫硫除霧器、高效除塵器、燃煤電廠PM2.5預荷電及低溫微顆粒控制等技術裝備。

  汽車尾氣淨化裝備。鼓勵開發國六機動車尾氣排放用高效催化劑規模化生產技術,加快研發和引進船舶柴油機、重型柴油車以及非道路機動車等尾氣淨化技術裝備。

  惡臭治理淨化裝備。發展適用于南方高濕度環境的惡臭治理技術集成裝備及餐飲油煙淨化裝置,鼓勵開發基于生物、吸附、催化等方式的惡臭淨化技術裝備。

  水污染防治裝備。加快推進化工醫藥、頁岩氣廢水生產現場原位處理等工業廢水處理,推進濕地修復生物入侵評估與調控等水污染防治技術和裝備研發與應用。開展城鎮污水處理廠效能提升,推進垃圾滲濾液處理等關鍵技術研究與推廣,發展城鄉污水處理技術和裝備制造。

  專欄3-3︰水污染防治技術與裝備重點方向

  工業廢水處置設備。加強工業企業用水定額管理,推動火電、鋼鐵、化工、紡織、造紙、食品、有色等高耗水行業開展節水改造,大力推進節水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和新裝備。推進化工醫藥、頁岩氣廢水生產現場原位處理等工業廢水處理,重點突破高鹽廢水、高濃度有機廢水以及含重金屬等廢水處理技術設備。

  城鄉污水處理裝備。推廣排水管網智能診斷和修復成套設備,重點推動垃圾滲濾液處理技術設備發展。推進工業廢水深度處理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膜處理和生物處理技術。加快發展農村分散式無人值守污水處理裝備、一體化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備、養殖業污廢水資源化回收利用技術和設備。

  水環境生態修復技術裝備。加快培育與發展城市污水潔淨處理技術,以及黑臭水體治理、水體富營養化控制技術裝備。

  土壤污染防治與固廢處置裝備。重點加強土壤污染防治技術、復合污染修復技術及綜合修復技術裝備研發,提升土壤污染防治治理水平。重點發展超低有機質污泥強化除砂、油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應用等技術裝備研發與應用,推進污泥無害化、生活垃圾、危險廢物、醫療廢棄物等固廢處置,提升固廢無害化處理水平。

  專欄3-4︰土壤污染防治與固廢處置技術裝備重點方向

  土壤污染防治關鍵技術與裝備。大力發展農藥污染、有毒與危險化學品污染、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污染、鉻渣等重金屬,以及汞等類金屬的土壤污染快速檢測、污染地塊高效修復技術設備。重點研發異位熱脫附、快速異位生物修復、重金屬鈍化生物修復、原位注入等,支持“移動式重金屬與有機復合污染土壤修復一體機”等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技術裝備產品升級換代。

  固體廢物處理處置技術與裝備。發展污泥磁化熱解處理、污泥干化和清潔焚燒、一體化污泥高干脫水、醫療廢物高溫蒸煮技術等技術,推廣水泥窯協同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和飛灰、垃圾焚燒發電,研發危險廢物焚燒處置成套設備、智能移動式垃圾壓縮成套設備、移動式醫療廢物高溫蒸汽滅菌設備、醫療廢物清潔焚燒裝置、污泥半干法處理或炭化成套設備等。

  環境監測智能化裝備。圍繞工業廢氣在線監測、機動車尾氣遙感監測、大氣環境監測、工業污水在線監測、自然水體水質監測等領域,推動便攜快速監測、自動監測、走航監測、航空遙感監測、衛星遙感監測、預警預報等先進技術及設備開發,加大環境監測關鍵元器件、技術、產品和裝備研發力度,突破臭氧激光雷達、便攜式尾氣檢測等技術裝備。

  2.做強環境服務

  深入推進環境服務模式創新,培育壯大環保服務市場主體,創新環境服務產業形態,提高環保綜合服務專業化水平,推動環境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重點領域環保服務。依托重慶市、區(縣)兩級大氣污染防治管理系統和水污染防治管理系統平台,做大做強水污染、大氣污染防治服務,推動轉向綜合化、規模化發展。發展土壤修復與治理服務,制定基于地下水風險和生態風險的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開展污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環境領域共性與關鍵技術創新、開發、轉化與工程示範。鼓勵和引導環保企業積極參與船舶污染防治。擴大“無廢城市”試點範圍,加強固體廢物回收體系建設。加強對危險廢物的分級分類精細化管理,完善小微企業危險廢物收集體系。

  環境服務總承包。構建系統設計、設備采購、工程施工、調試運行、維護管理等全方位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涵蓋水、氣、土壤、噪聲、固體廢物等環境綜合服務總承包。探索開展生態環境導向的區域綜合開發(EOD),采取產業鏈延伸、聯合經營、組合開發等方式,推動生態環境治理與生態旅游、城鎮開發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業務,逐步形成集產品、設備、咨詢、監測、運維等服務內容為一體的環境問題解決綜合服務商。

  “第三方治理”環保服務。以小城鎮、工業園區為重點,推行環境治理整體式設計、模塊化建設、一體化運營,探索環境醫院、環保管家等服務模式。鼓勵重點企業、園區開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鼓勵電力、化工、鋼鐵、采礦、紡織、造紙、畜禽養殖等將環境治理業務剝離給第三方治理。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市場化,完善工程總承包+系統托管運營(EPC+C)、項目管理承包(PMC)等運營機制。

  環境咨詢服務。充分發揮環保行業協會作用,加強環境影響評價信用管理平台和登記備案制度建設,強化環境影響評價咨詢全過程管理。發展第三方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完善環境檢測業務市場化機制。開展各類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服務、技術支持、計量鑒定和技術檢測認證服務。加快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應用等現代信息技術在環境服務業應用,在重點行業開展“互聯網+環保”的智能化環境監測。

  (三)進一步做強資源循環利用

  1.發展資源循環利用綜合服務

  加強固態、液態和氣態等各種形態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加快重慶“無廢城市”建設進程。

  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加快推進粉煤灰、尾礦、冶煉渣、工業副產石膏等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規模化高值化綜合利用,促進大宗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置總量趨零增長。鼓勵建築垃圾生產再生骨料及再生混凝土、砂漿、牆板、地磚、透水磚等各種建築制品。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大力建設以畜禽養殖廢棄物為主要原料的有機肥廠,推廣農作物秸稈飼料化貯存利用,發展食用菌,生產紙漿原料等多種工業制品。加強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綜合利用。推動餐廚垃圾發酵制備沼氣發電、生物柴油、精制天然氣、化工制品和高效有機肥等餐廚垃圾綜合利用。推進污泥重點向建築材料化、焚燒發電、熱解制油、制氫、回收磷資源等方向進行資源綜合利用。

  再生資源循環利用。增加高品質再生金屬原料供給,提升廢鋼本地利用量,加快引育再生銅、再生鋁等再生金屬龍頭企業。加快推進廢舊塑料、廢舊橡膠(輪胎)、廢合成縴維、玻璃縴維等再生非金屬資源循環利用。加快建成西部最大的再生紙生產基地。建立覆蓋全市的動力電池回收、梯級利用和再資源化的循環利用體系。

  污水資源化利用。推進達標處理後的建築污水就地就近回用。提高工業廢水排放標準和廢水回用率,實現“廢水回用”及“零排放”目標。促進農村生活污水循環利用。污泥無害化資源化利用水平、畜禽糞污和漁業養殖尾水資源化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力爭2025年,全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0%。

  2.壯大資源利用設備制造

  壯大資源循環利用相關裝備、再制造等資源綜合利用制造水平。

  再制造。加快推動形成舊件回收、整機再制造、關鍵件配套、再制造產品銷售及售後服務的產業鏈。加快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模、重型機床、醫療影像設備等再制造裝備發展。提高再制造全過程溯源追蹤的信息化水平和設備的安全性能。完善再制造共性標準。

  固體廢物資源利用設備。培育發展工業固體廢棄物、城鎮生活垃圾、建築垃圾資源循環利用技術裝備研發與應用。重點突破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廢氣、廢液綜合利用技術與設備研發制造。推動垃圾智能分選、高效收運設備及厭氧綜合利用成套裝備及零部件規模化制造。提高垃圾焚燒成套裝備、焚燒尾氣淨化、飛灰穩定化處理等技術裝置規模化制造能力。

  專欄3-5︰資源循環利用重點方向

  再生資源利用服務。重點突破動力蓄電池余能快速檢測和柔性拆解、廢舊家電柔性拆解、稀貴金屬精細分離提純、玻璃縴維制氣凝膠、塑料改性和混合廢塑料高效分揀、廢塑料裂解等技術。積極有序推動短流程煉鋼發展。大力推進廢橡膠制成膠粒、膠粉等再生膠原料,橡膠混凝土、瀝青改性劑等資源化利用。加快建立電子廢物多元化回收網絡系統。

  資源循環利用制造。固體廢物資源利用設備制造重點突破粉煤灰、尾礦、石膏、冶煉渣、工業污泥、工業廢渣等傳統大宗工業固廢的深度利用裝備。積極培育發展氣體、液體循環利用過程所需的淨化、過濾、冷卻等設備研發制造。大力發展生活垃圾收運技術—壓縮機、運輸裝備關鍵部件—生活垃圾收運、中轉和壓縮成套設備。推動垃圾滲濾液處理膜等技術研發及設備產品制造。再制造突出加強舊件損傷檢測與壽命評估、質量性能檢測及智能運行監測、拆解與綠色清洗、先進表面工程與增材制造成形等技術研發應用,建立覆蓋舊件高效低成本回收、再制造產品生產及運行監測等全過程溯源追蹤服務體系。推動再制造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加快再制造基礎通用、技術、管理、檢測、評價等共性標準制定,構建用戶導向的再制造產品質量管控與評價應用體系。

  (四)積極推進傳統產業綠色轉型

  按照源頭資源消耗減量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從產品研發設計環節體現生態綠色理念,加強重點行業綠色化改造,實現傳統產業節能、減污、降耗和增效目標。

  1.推進制造產業鏈綠色化

  借助于各種先進制造技術、制造工藝、管理技術,促進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制造產品從設計、生產、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為止的全生命周期。加大清潔原輔材料利用。大力發展無毒無害原料替代使用與危險廢物治理,重點推進電子廢物的產業化、規範化和無害化循環利用。降低產品中有毒有害物質含量。加強工業產品綠色設計及制造。鼓勵企業設計開發具有無害化、節能、環保、低耗、長壽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綠色產品。大力推廣安全綠色生產工藝技術和裝備。推動制造業供應鏈綠色化。加快建立以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導向的采購、生產、營銷、回收及物流體系,大力使用綠色物流技術與設備,推廣綠色、低碳、環保包裝,推動制造企業上下游共同提升供應鏈綠色化水平。

  2.推進傳統產業清潔化改造

  通過源頭減量替代、過程控制和工藝優化等方式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推廣傳統產業優先選用先進適用節能、節水、節材、高效末端治理、數字化裝備等工藝技術設備,逐步建立基于技術進步的高效清潔生產模式。推動化工、水泥、有色、印染、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一行一策”制定清潔生產改造提升計劃。

  3.推進傳統行業資源節約高效利用

  突出鋼鐵、化工、建材等傳統行業資源循環化改造。鋼鐵行業推進生產過程清潔生產,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促進余熱余能清潔高效利用,提高廢棄物消納處理及再資源化水平。化工行業推進原料無害化、生產過程綠色化、產品的綠色化發展方向,推進化工行業生產過程能量系統優化,加快生產過程副產物循環利用和資源化利用。煤電行業重點加強粉煤灰和脫硫石膏的資源化利用。建材行業重點推進在水泥、混凝土、牆體材料和機制砂石等產品中提高消納固體廢棄物的能力。鑄造、熱處理領域重點減少制造過程的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專欄3-6︰傳統行業資源節約高效利用重點方向

  鋼鐵行業。鋼鐵行業資源循環利用推進以鐵素和有價金屬循環利用為核心的含鐵固廢綜合處置技術,深度提升含鐵固廢資源化利用價值。鋼鐵行業清潔高效利用重點推進構建以“多能互補-儲能技術-過程能效提升-能源外供服務”為基礎,以“源-網-荷-儲-管-控”為核心的鋼鐵工業低碳能源系統,大力進行余能發電、供熱和制氫,最大限度節約和回收一、二次能源。其他非含鐵固廢推動構建“鋼鐵-建材”固廢綜合利用產業鏈。

  化工行業。進一步延伸天然氣化工、氯堿化工等產業鏈的長度,通過技改、改擴建、延鏈項目建設等進一步提升天然氣、鹽鹵等資源產出水平。深化產業副產物、廢棄物如氫氣、二氧化碳、氯化氫、炭黑、有機溶劑、高鹽廢棄物等綜合利用,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煤電行業。構建煤電-粉煤灰-建材、築路、建築工程,發電-脫硫石膏-建材及裝飾材料等產業鏈。

  建材行業。重點發展基于建築廢棄物生產綠色建材,重點開發低碳水泥,推廣窯協同處置固廢生產技術等設備,促進低碳減排。

  鑄造、熱處理行業。重點發展近淨成形、數字化無模鑄造、增材制造、鑄件余熱時效熱處理等制造技術。

  (五)積極推進低碳產業發展

  1.發展碳減排裝置

  加快關鍵工藝與裝備技術創新,降低對化石燃料依賴,推動重點行業用能過程和生產過程節能減排。

  推動低碳發電和電力生產減碳。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逐步減少對煤炭等化石能源的依賴。繼續推動全市現有煤電機組實施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試驗示範特殊煤種利用技術。注重提高煤電機組運行靈活性,適應未來電力系統調峰需求。探索低碳發電技術,推廣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技術,助力源頭減碳。

  推動用能和生產全過程減碳。加快推動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技術(CCUS)等碳減排技術在重慶的研發與應用,適時開展碳捕捉、利用與封存技術在電力、鋼鐵、水泥、化工等重點行業中的試點、推廣和規模化應用,助力高耗能工業行業實現深度脫碳。系統開展減碳、零碳、固碳、碳匯、規模化儲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技術和裝備的研發、集成和應用。加強碳捕捉、利用與封存領域研發布局和企業引進、培育。

  2.發展綠色能源產業

  推動低碳清潔能源對煤炭、石油等高碳且環境影響較大能源的替代,提高風電、光伏、氫能等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應。

  氫能全產業鏈。構建制氫、儲運、加氫、氫能應用等氫能全產業鏈,分階段推進制氫由“灰氫”向“藍氫”“綠氫”過渡發展,加快智能化高壓儲氫設備、新型固態儲氫材料等氫能儲運核心裝備研發,逐步提升氫氣的儲運能力。發揮重慶工業副產氫氣資源優勢,以商用車為切入,積極引育氫燃料電池發動機、氫燃料電池堆及質子交換膜等關鍵領域企業,加強氫能儲運、車載儲氫等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支撐技術研發,促進燃料電池汽車加速工程化、產業化應用。

  風電裝備規模化發展。依托現有龍頭企業,加快完善風電全產業鏈,推動現有風力發電機組企業加強葉片設計、風力發電機智能控制等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和應用,加快5MW以上等級風力發電機組產業化、商業化步伐,加強10MW等級超導風力發電機組技術儲備。

  光伏發電裝備有序發展。有序推進平價上網的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大力推動光伏發電相關裝備制造產業發展。分區域布局集中式光伏電站、工商業分布式光伏發電,推動巫山、城口、奉節等重點光伏電站項目建設。

  3.發展低碳綜合服務

  依托重慶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等平台優勢,大力推進低碳技術創新與服務發展,加快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

  低碳技術創新與服務。發布低碳技術裝備及產品推廣目錄,推廣高效制冷、先進通風、余熱利用等技術及能耗管理系統,強化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低碳管理。鼓勵社會力量投資參與低碳技術研發與推廣,爭取在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探索制定脫碳電價政策,推進碳排放外部成本內部化。探索推進資源環境權益改革,組建專門交易平台,剝離整合碳排放權、排污權交易,開展用能權、用水權交易。

  降碳減排創新與服務。健全碳中和科技創新體系,完善碳中和技術產業鏈條。推動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在碳達峰碳中和領域的創新融合。加快建設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健全碳匯補償和交易機制,建設有利于碳達峰碳中和的交易市場。

  促進碳交易市場發展。依托重慶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國家信息中心能源大數據中心等平台優勢,推動大數據在交易平台建設中的探索運用,提升軟硬件配置水平。根據國家規定的全國碳交易市場交易原則、制度框架以及實施流程,完善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工作協調機制,加快融入全國碳交易市場建設,探索碳排放權總量及配額等交易,促進各行業企業主動加強碳排放管理。

  四、重點任務

  (一)大力促進產業集聚發展

  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打造一批特色節能環保產業集聚區,加快培育壯大節能環保市場主體,形成以節能環保領軍龍頭企業為主體、骨干企業為重點、中小企業為補充的發展格局,提升全市節能環保產業集聚水平。

  1.打造特色節能環保產業集聚區

  提升中心城區節能環保產業創新引領能力。重點依托大渡口環保科技產業園等產業園區,聚焦節能環保產業全領域,加快布局節能環保產品及服務交易平台、產業創新中心、環保科技城等,重點發展節能產品制造及服務、環保裝備制造及服務、資源循環利用、低碳產業等,打造成為全市節能環保產業核心集聚區和創新發展引領區。

  打造一批特色節能環保產業園區。依托大渡口區、大足區等特色節能環保產業園區建設基礎,重點發展節能產品制造及服務、環保裝備制造及服務、資源循環利用等產業,打造一批特色節能環保產業發展示範園區。同時,加快推進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制造及服務,積極開展節能環保服務示範,加快建設南川、渝南(綦江、潼南)等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和珞磧國家資源循環利用基地等一批節能環保應用示範基地。

  2.精心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推動一批領軍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瞄準世界一流水平,遴選一批創新能力強、具有規模優勢和全產業鏈制造服務能力的節能環保領軍企業,鼓勵企業通過上市、兼並、聯合、重組等形式擴展產業規模。扶持一批信譽好、有潛力的重點企業加快成長並做大做強,鼓勵國有資本以多種方式入股,支持其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整合資源,實現企業規模的重大突破。力爭到2025年打造5個具有國際影響力、在細分行業有話語權的節能環保產業集團,全市產值20億元、50億元以上的節能環保企業數量分別達到20家和10家以上。

  引導一批骨干企業快速發展。建立骨干企業培育監測清單,遴選一批掌握核心技術、細分領域市場領先、具有較好發展前景的節能環保骨干企業納入清單進行重點培育。支持骨干企業與上下游企業加強協作,延伸上下游配套產業鏈,促進骨干企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強化“一企一策”定向管理,鼓勵區縣在項目扶持、資金融通、財稅補貼、人才引進等方面給予支持,助力企業快速健康發展。力爭培育一批在國內細分市場具有引領力的節能環保骨干企業。

  鼓勵一批中小微企業做精做特。鼓勵節能環保中小企業瞄準市場空白,引導差異化、專業化、精細化、個性化發展,加快建設創新型中小企業孵化器,支持企業專注于擅長領域,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加快培育一批專注于細分市場、聚焦主業、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精特新”企業,提升節能環保行業細分領域核心競爭力。鼓勵配套產業領域的中小企業實施並購重組,推進專業化、規模化改造升級,開展龍頭企業幫扶小微企業行動,激勵“個轉企、小進規”。力爭到2025年,推動一批小微企業成長為具備自主研發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形成一批有活力、有潛力的細分領域優勢企業群體,規上企業數量達到400家,爭創國家制造業單項冠軍示範(培育)企業2家。

  (二)加快提高產業創新能力

  引進和新建重大產業技術創新平台,積極研發關鍵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著力提高全市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內生動力。

  1.大力建設產業創新平台

  積極建設國家級創新平台。依托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兩江新區、高新區等載體,積極爭取國家在重慶布局一批節能環保領域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打造綠色技術創新中心和綠色工程研究中心,增強產業發展的創新性、探索性、引領性。力爭“十四五”期間新增節能環保領域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1-2個。

  大力建設市級創新平台。集合市內節能環保科研機構和骨干龍頭企業研發創新力量,加快組建重慶市節能環保產業研究院。以引進高水平研發機構和高層次人才(團隊)為重點,推進骨干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碳達峰碳中和、大氣污染治理、水處理、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等領域,建設一批具有區域引領作用的市級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

  支持企業建設研發創新平台。支持龍頭骨干企業建設院士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鼓勵重點企業設立獨立研發機構或聯合研發機構,建設高端新型研發機構,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專業化服務能力的產業創新基地。支持企業為主申報和建設技術咨詢、工程示範、循環利用、綠色生產、產業聯盟等各類國家級產業化平台。

  2.積極研發關鍵技術

  鞏固優勢技術領先地位。依托市內骨干龍頭企業和科研院所,進一步鞏固節能環保產業優勢技術領先地位,力爭形成更多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優勢環保技術。圍繞污水處理、空氣淨化、飲用水淨化、土壤修復治理、水土保持、新能源技術、新能源動力裝置及系統等領域,積極開展應用基礎研究,為節能環保技術產業化奠定基礎。

  實施關鍵技術攻關計劃。圍繞環境污染治理、環境監測、生態保護與修復、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等“卡脖子”關鍵技術領域,實施重大綠色技術研發與示範工程,著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強化集成應用示範,提升關鍵技術設計、生產和應用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整裝成套技術裝備,大幅提升節能環保技術和成套裝備本地化率。

  3.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搭建區域技術與產業對接平台。強化技術市場服務平台對節能環保領域的覆蓋和服務,健全科技成果信息共享機制,為行業內創新主體提供科技成果信息查詢、政策咨詢等公益服務和知識產權、技術評估、技術交易等增值服務。舉辦科技成果供需對接活動,推進節能環保先進技術應用成果的產品化與推廣。

  加強科技成果推廣應用。鼓勵引導科技先導型環保企業對環保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研究開發和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優先安排重大環保科技攻關項目以及環保科技示範工程。探索建設全市節能環保技術轉移轉化和市場交易體系,開展技術開發、示範、工程化應用推廣和規範化管理,實現科技資源整合、信息開放共享互動、技術成果交易以及科技金融服務無縫對接,提高技術轉移轉化效率。

  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鼓勵支持國內外的高校、科研院所和重慶市環保企業合作,實施一批環保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示範工程,推進節能環保技術成果及產品的產業化、商品化、市場化。建立健全全市節能環保科技成果轉化評估機制,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激勵。依托節能環保行業龍頭企業和科研院所,培育打造專業化的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載體,加快孵化培育一批科技型企業。

  (三)積極推進試點示範工程

  加快節能環保產業綠色制造體系建設,實施“四個一批”工程,推進園區、企業、重點發展領域和新技術新產品等試點示範,為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

  1.推進一批節能環保產業園區示範

  充分發揮國家低碳城市和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雙試點城市”、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和機電產品再制造產業集聚區等試點示範作用,推進重慶經開區加快建設國家級綠色產業示範基地,加快建設一批循環經濟產業園,積極推進長壽經開區、萬州經開區等園區循環化改造試點示範,鼓勵有條件的開發區、工業園創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力爭到2025年,全市綠色園區達到10個,綠色產業示範基地達到3個。

  2.推進一批節能環保企業示範

  加快培育節能環保領域示範企業,引導企業積極爭創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管理示範企業,實現廠房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潔淨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建材綠色化,大力推行工業綠色設計,鼓勵節能環保企業規範發展。力爭到2025年培育綠色工廠100戶、綠色供應鏈示範企業20戶,創建工業綠色設計示範企業10戶,打造環保裝備制造規範企業30戶。

  3.推進一批重點發展領域示範

  重點支持再生金屬制品、稀有金屬材料、動力蓄電池、農作物秸稈、廢舊家電、玻璃縴維等資源綜合利用和高端再制造,探索建立“大足—永川”再制造交易中心,重點圍繞再生金屬制品、稀有金屬材料等再制造打造重慶的再制造品牌,力爭到2025年打造發展優勢明顯、行業帶動能力強的再生資源綜合利用行業規範企業10戶、高端再制造企業10戶。支持重點行業企業應用先進適用技術產品,實施清潔生產和低碳技術改造,逐步建立高效清潔生產和低碳生產模式,力爭到2025年,組織實施重點清潔生產和低碳改造項目不少于50個,重點行業清潔、減排生產水平明顯提升。推進節能環保服務模式創新,利用大數據、雲平台、物聯網等現代化信息手段,深度融合“互聯網+”、PPP、EPC、“EPC+O”、DBO等新興服務模式,提升企業節能環保總承包能力,力爭到2025年培育10-20家規模大、綜合服務能力強的節能環保服務供應商。

  4.推進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試點示範

  選擇重點產業園區和集聚區、重點產業領域、重點節能環保企業,推動節能環保新技術、新產品試點示範;建立健全節能環保標準體系,加快制修訂一批性能效標準、能耗限額標準和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提高產品標準中的節能環保技術要求;加強與節能環保相關的國家、地方、行業和企業標準的相互協調。力爭到2025年,工信部認定的節能環保類綠色設計產品達到50個。探索推進產業生態“兩化”融合,開展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EOD)試點示範,推動生態環境治理與資源開發、產業發展等有效融合。

  (四)積極拓展對外開放合作

  立足國內大循環,在更高水平上利用好國內國際市場和資源,促進產業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聚集,暢通節能環保產業鏈國內國際循環,推動高水平產業合作和對外開放。

  1.暢通國內產業循環

  引領西部地區產業合作。深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合作,研究出台川渝節能環保產業一體化政策和措施,推進節能環保全產業鏈協同布局。深化與黔中城市群產業合作,把節能環保產業納入渝黔合作先行示範區建設重大內容。加強與關中平原城市群、滇中城市群產業合作,輻射帶動西部地區節能環保產業發展。

  推動長江經濟帶產業協作。加強與長江經濟帶沿岸省市節能環保產業鏈在研發、制造、服務、監測、檢驗等關鍵環節協作,推進環境科技創新中心、環境保護工程中心、企業綠色技術中心等建設,推動產業鏈企業相互兼並重組,攜手打造世界級節能環保產業帶。

  深化與東部地區產業鏈對接。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對接,深化渝魯產業合作,支持區縣、開發區建設節能環保產業轉移承接地,共同構建自主可控的產業鏈供應鏈。加強科技創新合作,積極參與國家工程技術中心、知識產權交易市場等創新載體建設,構建節能環保科技產業轉移轉化體系。

  2.提升國際合作交流水平

  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合作。依托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強與東盟國家在節能環保產業全方位合作,構建中國-東盟安全高效、分工協作的節能環保產業鏈供應鏈國際網絡。融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和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中歐CAI)大市場,加強與發達國家技術合作,建設“一帶一路”節能環保裝備產品進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和環保工程國際服務貿易中心。積極拓展與非洲、拉美、中東歐等地區產能合作,推動節能環保產業鏈供應鏈向國外延伸。

  支持重慶企業“走出去”。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為重點,積極支持企業承建國際節能環保工程、布局國際創新中心、建設海外工廠,擴大節能環保技術和設備出口。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延伸國際產業鏈,形成國際承包、海外研發、跨境電商、產品貿易一體化跨國企業。鼓勵企業參加國際博覽會、項目招投標和國際科技合作,參與環保技術國際智匯平台、中國—東盟環境信息平台等基地活動,重點支持企業進入聯合國、世界銀行等環境發展采購名單。

  吸引跨國企業“引進來”。吸引技術領先的跨國企業在重慶設立區域研發總部或區域總部,支持國際產業技術資本和國有資本聯合,投向節能環保先進技術研發、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領域。支持兩江新區中德、中日、中韓、中意、中新、中以六大國別產業園積極開展節能環保產品和綠色產品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國際合作。穩慎吸引歐盟碳金融公司入渝,推動重慶碳金融產品設計、碳交易服務、碳交易咨詢等發展。力爭“十四五”期間招引落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企業集團10戶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統籌協調

  成立由市領導為組長的重慶市節能環保產業工作領導小組,牽頭領導、協調全市節能環保產業全局性工作,謀劃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制定年度重要政策、重點項目、重大工程專項、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和重要工作。建立完善產業發展協調機制,市級有關部門積極指導行業組織(商會)建立和完善良好的工作聯系機

本文鏈接︰http://www.qcsgw.com/stbc/1432.html


聯系我們︰18518033323

技術支持︰
聯系郵箱︰